7 月 14 日至 25 日, 由医工交叉科创中心举办的“2025 生物医学工程暑期学校”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顺利召开。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国际知名高校的10余名优秀学子,以“医工融合・创新驱动”为主题,通过学术讲座、沉浸式实践活动及深度文化科创体验,有效促进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国际化交流。
本次暑期学校于 7 月 14 日正式启动。当日上午,医工交叉科创中心副研究员李沐蓉主持开幕仪式,中心主任王丽珍教授热烈欢迎国际学生的到来,严晨曦副教授以“北航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体系解析”为题开启首场学术讲座,从学科交叉特性切入,详解医工学科群核心研究方向与应用场景。
中心主任王丽珍教授作开幕式致辞
学员们参观医工交叉科创中心实验室
学术讲座
在随后的日程中,7场学术前沿讲座次第展开:刘佃磊副研究员与姚智恺博士后聚焦“太空生存中的挑战”,深度剖析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保障技术;余龙腾副研究员系统阐释柔性传感器技术原理及其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林宏翔副研究员带领学员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算法逻辑与实践路径;外籍专家Quintero lgeño博士和Pedro Manuel 博士围绕“计算流体力学在生物医学产业的应用”展开专题讲授,解析左心室辅助装置流场模拟与泵体优化策略;外籍专家Kassim Abdullah博士以“肌肉骨骼系统生物力学:基础与车辆安全应用”为主题,阐释生物力学数据如何指导安全防护设计;外籍专家Desmond Chong教授讲授“肌肉骨骼系统生物力学入门”,讲解骨-肌-腱力学耦合模型等基础理论框架;外籍专家Junning Chen教授分享 “肌肉骨骼退变的成像与建模进展”,贯通 MRI、Micro-CT 影像诊断与有限元建模的研究链路。



学术讲座掠影
实践赋能
为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本次暑期学校整合实验室资源,为学员们设计了5门实践课程。在“生物材料 3D 打印实践”课程中,吴泽斌博士带领学员们深度体验了 3D 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典型应用;在“生物工程有限元建模”课程中,严晨曦副教授与刘景龙博士指导学员们完成生物力学仿真分析;在“可穿戴电针仪”课程中,李沐蓉副研究员带领学员们探索传统医学与现代传感技术的融合路径;在“康复手套”课程中,朱铮旸博士从人机交互角度切入,向学员们讲解了康复手套的临床适配性;在“肌肉骨骼系统生物力学”课程中, Kassim Abdullah博士结合车辆安全应用案例,向学员们阐释基础理论向产业实践的转化逻辑。

实践课程掠影
文化与产业拓维视野
7月21日至25日,北航国新院统筹各暑期学校,开展文化地标探访与科技企业参访。学员们驻足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畅游九溪十八涧、西湖,再探访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云等,于历史人文体验里领悟“科技赋能人文、人文滋养科创”的互促逻辑,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场景中洞察技术转化路径,实现专业认知与文化视野的双向拓展。
本次暑期学校的圆满落幕,既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交流模式的一次有效探索,更以“课程-实践-文化”的协同设计,为国际青年搭建起长效沟通桥梁。未来,医工交叉科创中心将持续深化相关平台建设,推动领域前沿知识共享与创新协作向纵深发展。